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1篇
  免费   463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林业   228篇
农学   1093篇
基础科学   145篇
  669篇
综合类   6338篇
农作物   56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21篇
园艺   181篇
植物保护   110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505篇
  2016年   600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950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591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532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评估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的抗性风险,对5株敏感菌株进行了室内药剂驯化,获得33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6.5%,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水平范围为7.39~1 665.76倍,3株表现低抗,4株表现中抗,26株表现高抗;发现在myosin-5基因上存在11种抗性突变类型,其中217位的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S217L)、420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E420K)和135位的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A135T)为主要突变类型,其比例分别为45.5%、15.2%和9.1%。S217L型抗性突变体的产孢量显著下降,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E420K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显著下降,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A135T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易形成氰烯菌酯的抗性群体,对氰烯菌酯存在中到高等的潜在抗性风险,其myosin-5的点突变与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52.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pseudo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而F.pseudograminearum,F.graminearum及F.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sinens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多数省份F.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仅山东F.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此外,产毒类型为3ADON的F.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相似文献   
53.
为明确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分布特点,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贵州主要魔芋种植区软腐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 对icdA, mdh, mtlD, proA, rpoS 等5个管家基因进行了扩增?序列测定, 分别用单基因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对病菌进行鉴定, 同时采用组织块接种方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通过组织分离法共分离魔芋软腐病菌株47株; 采用5个管家基因进行分子鉴定, 将病菌分别鉴定为海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和方中达迪基氏菌Dickeya fangzhongdai 3个种,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为贵州魔芋软腐病主要致病菌, 占分离菌株的70%, 广泛分布在多个地区; 其次为方中达迪基氏菌D. fangzhongdai, 占分离菌株的28%, 也普遍存在于贵州各魔芋种植区; 胡萝卜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最少, 占分离菌株的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较大, 低?中?高致病力菌株都有, 方中达迪基氏菌差异较小, 仅有中?高致病力菌株?本研究确定了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在贵州的分布特点, 首次报道了海芋果胶杆菌?方中达迪基氏菌是贵州魔芋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进一步加深了对魔芋软腐病及其发生流行的认识, 为软腐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 dothidea 菌丝生长的作用, 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 并测定了不同产区的8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及44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 然后, 扩增并分析了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菌株的细胞色素b基因 (Cytb) 序列?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肟酸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添加40 μg/mL水杨肟酸不影响吡唑醚菌酯的EC50?菌株的敏感性频率符合近似正态分布, 各产区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吡唑醚菌酯平均EC50为(2.95±2.11) μg/mL, 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Cytb基因在F129?G137和G143位密码子上没有产生点突变, 首次发现在143位密码子后有内含子插入?  相似文献   
55.
桃实腐病是江西永修凤凰山桃园发生的一种新的重要病害,其主要危害挂果期的果实,严重影响桃产量和品质。病果主要表现为脐部变褐腐烂,并在病部表面密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果易脱落。本文对病果进行了组织分离,对获得的病菌纯培养进行了回接,同时对病菌的形态及大小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引起凤凰山桃实腐病的病原菌为核果果腐拟茎点菌(Phomopsis amygdalina Canonaco)。  相似文献   
56.
漆酶催化活性中心结构及其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漆酶是一种多酚氧化酶,参与木质素的降解或聚合,具有氧化木质素的能力,但不同来源的漆酶其氧化降解木质素的能力相差很大。漆酶的结构决定了漆酶的特性,因而也就决定了漆酶氧化降解木质素的能力。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漆酶分子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7.
银杏茎腐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防治银杏腐病Macrophomina phaseoli的方法。采用种子、土壤消毒,适时播种,遮荫保护,喷洒50%退菌特wp600倍、50%多菌灵wp800倍、7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等措施可减轻该病的危害,使苗木存活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8.
新西兰辐射松根朽病与温度、湿度关系的数量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西兰辐射松根朽病与温度、湿度关系的数量模型束庆龙,宋淑梅,赵卫中,N.M.Self关键词辐射松根朽病,温度,降雨量,土壤湿度,数量模型早在1930年,新西兰就有关于4年生辐射松PinusradiataD.Don幼树受根朽病危害致死的报道[1]。60...  相似文献   
59.
以改良CTAB法提取复烤烟叶DNA,经U-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所获DNA呈典型的吸收曲线,且OD260/OD280在1.7-1.9之间;对烟草叶绿体不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获得理想条带。  相似文献   
60.
Phellinus torulosus wa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Cupressus sempervirens in Tuscany, Italy. This fungus causes white rot in roots and stems and may also invade and kill the cortical tissue. The invasion of trees by the fungus and its subsequent spread is probably facilitated by fire sc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